跟父親有關的電影我們推薦過很多
譬如《如父如子》
講的是一個父親對于孩子生活的重新自我審視
譬如《內布加斯加》
講的是成年兒子對于倔強老父親的真正理解
相比起來,這次的父親要酷很多
不是loser不是冷漠者不是工作狂不是蠢蛋
這很難得
是一個靈魂自由到無限度的父親
▼
▼
《神奇隊長》
導演:?馬特·羅斯
編劇:?馬特·羅斯
主演:?維果·莫騰森?/?喬治·麥凱?/?薩曼莎·伊斯萊爾?
▼
▼
這部電影也被近期幾部叢林系列電影里最悲喜交加的一部。
有人把其稱為兩種教育方式的pk,也有人稱為人的“社會屬性”的存在探討。
父親的確有著獨特的教育方式。
在叢林里構建了一個烏托邦,帶著六個小孩一起生活。影片的一開始,就是長頭發的大兒子慌張地獵殺了一頭奔跑的雄鹿,掏出雄鹿的心臟,父親和他一起飲血,示意男孩成長為男人。
其他五個兄弟姐妹的教育方式也是同理。
他們早上起來會有系統的心肺鍛煉,會閱讀范圍極廣量極大的書籍,會用自己的想法來解讀所有吸收過的書面知識,精通多種語言,收到的禮物是一桿獵槍、一只小刀、一把弓箭,等等真實的武器。
影片里也同樣舉了個例子給接受學校教育的孩子們狠狠打了臉。
最小的八歲的女兒熟練地用自己的想法和語言解讀了《權利法案》,然而15歲侄子連《權利法案》是什么都不知道。
頓時秒了他們一臉。
?哦對這里黑了貴國
那兩個接受美國教育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和父親在叢林里帶大的六個孩子顯然不同,他們和所有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電子游戲,厭學,皮膚蒼白,可是面對這群叢林里來的強壯而可愛的孩子們,驚奇地沒有發生任何暴力沖突,最多比了比中指。即便探討著“不同”,影片還是真誠而柔軟的。
畢竟,這些叢林里的孩子們也同樣對“耐克”“阿迪達斯”一臉懵逼。
我們不能說一定要知道這些,但這些就是“不同”,就是社會里的“異”。
可是父親這種教育方式真的行得通嗎?
脫離了社會屬性的生存對于孩子們來說到底好不好?
在叢林,孩子們談論政治談論經濟,會說世界語(不知道世界語的去google咯),會使用武器,身體強壯情感樂觀思想獨立,啊,還有自由,好棒好棒的自由。
跟有著自由靈魂的父親一樣。
所以影片從開始到后來都是在對抗,只不過對抗得非常溫和,叢林里的柔軟對抗社會里的強硬,孩子們的天真對抗城市里的規則,父親的執著和一意孤行對抗整個社會的撲面而來。
很難想象這個載歌載舞的時刻媽媽正在火葬
其實一直都是不用對抗的。
直到孩子們的媽媽自殺了。
外公直到父親的特立獨行,不讓其去到葬禮,可是父親偏不。
他開著一輛大型巴士,載著六個強壯又可愛的孩子,開始葬禮前往之旅,恩,彈幕會說,哦,正片開始了。
?
對抗的地方有很多。
最驚世駭俗的一幕,就是媽媽的葬禮。
外公是美國不錯的中產階級家庭,大房子大花園有信仰,給媽媽準備的葬禮是正規肅穆的教會葬禮,每個人穿著黑衣,神情落寞,等候神父念誦并下葬。
突然,父親穿著一身火紅的衣服,帶著盛裝的孩子們走了進來,父親說,媽媽沒有任何信仰,唯一的心愿是去世之后大家在葬禮上載歌載舞,火葬后一捧骨灰,選擇鬧市區人最多的馬桶,沖下去。
?
想來實現媽媽生前心愿的父親,被外公用警察趕了出去。
?
第二次對抗,來自大兒子的求婚。
很多的觸動都來自于那個剛剛吃了鹿心的大兒子。大兒子是個可愛的小伙子,被一個女孩子吻了一次后就內啡肽爆棚,在姑娘的面前跪下來認真求婚,姑娘笑笑回了家。影片贊爆的地方在于,所有這些和社會屬性對抗的處理,都沒有嘲笑,沒有堅硬。
可是大兒子卻受了傷,他回去跟執著于自己教育理念的父親咆哮,“你覺得我什么都懂嗎?我除了書本上的知識什么都不懂!”
這是又一次對抗。
接到各種名校錄取通知書的大兒子和反對大學教育的父親又一次對抗。
?
跟上文說的一樣。
對抗的瞬間有很多,但影片處理得都很柔軟而浪漫,這也是為什么這么一部社會對抗性的電影,會被稱之為喜劇。
?
雖然充滿了對抗,可是影片的結局里,這個有著自由靈魂的父親卻妥協了。
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和社會屬性的教育方式相對抗的父親把孩子送上了校車,落入俗套?可是我卻覺得很棒。
一個很美很美的畫面
啊為什么妥協也很棒,真是沒有原則。
說個妥協的細節。
剃掉胡子和頭發,都意味著一種妥協,從不正常和過度自由回歸到秩序的世界。
父親將孩子的監護權交給有錢的外公,自己去買了把剃須刀,剃掉了那一大把胡須,孤獨地坐在草地上時,孩子們一個個從車子底層爬出來,再然后大兒子也用那把剃須刀剃掉了自己的長發。
父子倆形成了一種相互支撐,同樣也是社會屬性和自有屬性的互相支撐,也就是父親的妥協。
?
父親支持兒子去念大學,而大兒子也支持父親去嘗試,去試試對這個世界做出一點點妥協。
因為愛,而作出對彼此的妥協,才是這個世界上美好的事情。
對,因為愛。
《神奇隊長》預告片,有興趣的在wifi情況下可以觀看
END
愿意妥協
可能才是最好的愛